《秋声赋》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经典散文,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情感,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感慨。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并对这篇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原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则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归,报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译文:
我正在夜晚读书,忽然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心中感到非常惊恐,便仔细倾听,说道:“多么奇怪啊!”起初声音细小而清冷,随后变得急促而猛烈,就像深夜的波涛汹涌,风雨突然袭来。那声音撞击到物体上时,发出鏦鏦铮铮的声音,仿佛金属碰撞一样响亮;又像是奔赴战场的军队,士兵们衔着枚(古代一种兵器)快速行军,只听见人马行走的声音,却听不到任何号令。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来报告说:“星星和月亮明亮皎洁,银河横贯天空,四周寂静无声,声音似乎来自树丛之间。”
我说:“唉!多么悲哀啊!这就是秋天的声音,为什么它会这样呢?秋天的景象是这样的:它的颜色惨淡,烟雾弥漫,云层聚集;它的面容清澈明朗,天空高远,阳光灿烂;它的气息寒冷刺骨,能穿透人的肌肤骨骼;它的意境萧瑟孤寂,山川显得荒凉空旷。因此,秋天发出的声音也是凄凉哀婉,呼啸激昂。茂盛的青草争奇斗艳,美丽的树木生机勃勃令人喜爱;但草一旦被风吹拂就会改变颜色,树一旦受到侵害叶子就会脱落。这些衰败零落的现象,都是因为秋季这一气候因素残留的影响。秋天,是掌管刑罚的季节,在五行中属阴;同时它又象征着战争,在方位上属金。这被称为天地间的正义之气,总是以肃杀为宗旨。大自然对待万物,春天使它们生长,秋天让它们成熟结果。所以在音乐中,商调代表西方的声音,夷则是七月的音律。商,意味着悲伤,事物到了老年就会感到悲伤;夷,意味着斩杀,事物过于繁盛就要被削减。”
“哎呀!草木没有情感,尚且会有凋零的时候。人作为有生命的生物,是最具智慧的生灵;各种忧虑困扰着我们的心灵,众多事务消耗着我们的身体;内心有所触动,必定会影响精神状态。更何况思考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忧虑那些智慧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人,原本红润的脸庞会变得干枯粗糙,乌黑的头发也会逐渐花白。为什么要凭借并非坚不可摧的身体,去与草木争夺繁荣呢?想想是谁造成了这一切伤害,又何必怨恨秋天的声音呢!”
赏析:
欧阳修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不仅刻画了秋天特有的自然景观,还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深刻感悟。文章开头描写秋声,从听觉角度入手,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神秘的氛围。接着,作者从视觉、触觉等多方面展开描写,逐步揭示出秋的本质特征及其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最后,他由物及人,将个人遭遇融入到更广阔的自然规律之中,提出了关于生死、荣辱等问题的哲学思考。整篇文章情景交融,富有哲理意味,体现了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思想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