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ppt课件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ppt课件,有没有人理理小透明?急需求助!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4 02:33:16

幼儿园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沉与浮》含ppt课件】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现象,感知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的不同表现。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鼓励幼儿大胆猜测、验证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 材料准备:

- 不同材质的物品(如木块、石头、塑料瓶、硬币、纸片、橡皮等)

- 透明水盆或玻璃缸

- 水

- PPT课件(包含图片、动画及简单实验步骤)

2. 环境准备:

- 教室布置成“小小科学家实验室”

- 准备好实验记录表(可画图或贴实物照片)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播放PPT中关于“沉与浮”的动画短片,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沉下去,有些会浮起来?”

提问互动:“你们有没有见过小船在水里漂着?为什么它不会沉下去?”

2. 实验操作(15分钟)

-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幼儿逐一将物品放入水中观察。

- 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是浮的,那个是沉的。”

- 引导幼儿尝试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3. 讨论分享(8分钟)

- 幼儿分组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 请个别幼儿分享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并进行简单总结。

4. 总结提升(5分钟)

- 教师结合PPT内容,总结“沉”与“浮”的基本原理,强调“物体的重量和形状会影响它的沉浮”。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做小实验,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延伸活动建议:

- 家庭小实验:让幼儿带一个家里的物品来园,再次进行“沉与浮”实验。

- 绘画活动:让幼儿画出自己看到的“沉与浮”现象,并用简单的文字或符号记录。

- 区域活动:在科学角设置“沉浮小实验区”,供幼儿自由探索。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PPT展示,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能准确判断物体的沉浮情况。但也有个别幼儿对“沉”与“浮”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活动中继续引导和强化。

六、附:PPT课件内容概要(简要说明):

- 封面页:标题+图片

- 介绍页:什么是沉与浮?

- 实验步骤图示

- 常见物体沉浮对比图

- 动画演示: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 小结页:总结沉与浮的规律

- 拓展页: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船、游泳圈等)

温馨提示: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确保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课堂节奏。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