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能分析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时看到的幻象及其象征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
-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在寒冷除夕夜的悲惨遭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难点:探讨小女孩梦想中的美好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如图片、视频等),以及一些关于安徒生生平及作品背景资料,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圣诞节的温馨视频短片,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后提问:“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欢乐的日子里,你们会做些什么呢?”接着讲述一个发生在圣诞夜的真实感人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注意字音准确、停顿合理。
2. 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深入探究
1. 整体感知: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所见到的画面,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给人带来的感觉。
2. 细节分析:结合具体段落讨论为什么小女孩会在梦中见到如此美丽的景象?这些幻想反映了她内心怎样的渴望?
3. 主题升华:组织全班交流,谈谈自己对这篇童话的理解,特别是它所传递出来的社会意义。
拓展延伸
让学生查阅更多有关安徒生生平及其其他经典童话的信息,鼓励他们写出读后感或创作类似题材的小故事。
总结回顾
最后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培养爱心、关注弱势群体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
└── 冬夜悲苦
├── 幻想温暖
├── 现实残酷
└── 社会责任
```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还能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心他人,珍惜现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