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了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吴敬梓的生平。
2. 掌握匡超人的性格发展变化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3. 分析匡超人从淳朴青年到势利小人的转变过程,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考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文本梳理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由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全书以讽刺笔法描绘了封建社会中士人阶层的种种弊病,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其中,匡超人是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他的成长轨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迁。
匡超人原本是一个出身贫寒但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因偶然机会得到知县赏识,逐渐步入仕途。然而,在功名利禄的诱惑下,他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善良本性,变得虚伪、势利,最终沦为道德沦丧的典型。
三、人物分析
1. 初期形象:淳朴善良
匡超人早年家境贫寒,但为人诚实、勤奋,曾帮助他人,表现出一定的仁义之心。他对知识充满渴望,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2. 中期转变:理想动摇
在进入官场后,匡超人开始接触权贵,逐渐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他开始追求名利,不再坚持原来的信念,甚至为了利益不惜背叛朋友。
3. 后期堕落:道德沦丧
最终,匡超人完全被功名所腐蚀,抛弃了家庭责任,甚至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冷眼相待,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假名士”。
四、主题探究
1. 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异化
匡超人的堕落反映出科举制度对士人精神的摧残。在功名利禄面前,许多人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2. 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影响
匡超人并非天生恶人,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质。这说明个体的命运往往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3. 道德与理想的冲突
匡超人的故事展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不断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最终走向堕落。
五、拓展思考
1. 如果你是匡超人,你会如何选择?为什么?
2. 你认为匡超人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造成的?
3. 在当今社会中,是否存在类似“匡超人”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六、写作训练
请以“我眼中的匡超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议论文,结合课文内容和个人感悟,谈谈你对匡超人这一人物的看法。
七、课后作业
1. 阅读《儒林外史》相关章节,完成读书笔记。
2. 撰写一篇关于“匡超人人生轨迹”的分析短文。
3. 小组讨论:匡超人是否值得同情?为什么?
备注:
本导学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分析匡超人的命运,激发学生对社会、人性与价值观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