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著《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这篇短文虽篇幅不长,但内容深刻,语言简练,体现了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理念,也展现了他对国家治理与战争胜负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翻译
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形,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外城七里的大城,四面包围攻击却不能取胜。
虽然包围攻击,一定是因为拥有有利的时机;但之所以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的时机不如有利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也不是不充足;
但守军还是弃城逃跑,这是因为有利的地形不如人心所向。
所以说: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很多帮助,不行仁政的人则很少有人支持。
支持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都归顺的力量,去攻打那些被亲人背叛的人,所以君子如果不打仗,一打就一定能胜利。
三、赏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虽为一篇短文,但其思想内涵极为丰富,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历史价值。
首先,文章开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深刻分析。孟子认为,即使有好的天气条件或坚固的地形,若缺乏民众的支持,也难以取得胜利。这体现出他“民为贵”的思想,强调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其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这里的“道”指的是仁政、德治,即符合民意、顺应民心的政治行为。孟子通过对比“得道”与“失道”的不同结果,指出只有施行仁政才能获得广泛支持,进而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强盛。
最后,文章结尾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军事的强大,而在于人心的归附。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也适用于现代政治、管理乃至个人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四、总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战争规律的总结,更是对政治伦理的深刻阐述。文中强调“人和”、“仁政”的重要性,提醒统治者要以人为本,以德服人,才能赢得民心、稳固政权。这种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