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窦娥冤》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了解元代杂剧的基本特点,掌握《窦娥冤》的作者关汉卿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剧本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特别是窦娥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戏剧语言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不公与人性善恶,增强对正义与道德的思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窦娥的人物形象,理解“六月飞雪”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作品所表达的强烈反抗精神和对社会黑暗的控诉。
- 难点:
理解元代社会背景与戏剧主题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在剧中所寄托的现实批判与人文关怀。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片段(如《窦娥冤》经典演出)、课文原文及相关资料。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初步了解剧情,查找关汉卿的生平及元代杂剧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整体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播放一段《窦娥冤》的经典唱段或影视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戏曲氛围,引发兴趣。
2. 作者与背景介绍(10分钟)
介绍关汉卿的生平、元代杂剧的发展概况,强调《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整体阅读与梳理(15分钟)
学生通读全文,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结构,概括主要情节,明确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与情感体验
1. 人物形象分析(20分钟)
以窦娥为核心,分析其性格特征,结合具体台词和情节,探讨她从善良到反抗的心理变化。
2. 艺术特色探究(15分钟)
分析剧中象征手法(如“六月飞雪”)、语言风格、戏剧冲突等,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小组讨论与展示(15分钟)
分组讨论“窦娥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你如何看待官场腐败?”等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并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与总结提升
1. 拓展阅读(10分钟)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元曲名篇,如《西厢记》《牡丹亭》,比较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
2. 课堂总结(10分钟)
回顾本课主要内容,强调《窦娥冤》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引导学生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公平与正义。
3. 作业布置(5分钟)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窦娥》,要求结合个人理解与现实思考,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窦娥冤》的世界,不仅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也激发了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与兴趣,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设计,内容基于部编版教材《窦娥冤》进行编写,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