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通过对比“有的人”与“有的人”的不同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鲁迅先生崇高精神的赞美,也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适合中学生学习。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但对诗歌中深层的思想内涵和对比手法的理解仍需引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诗歌的主旨,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 学会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诗歌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的深刻含义。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人生价值观念,并能联系自身实际进行思考。
五、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生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入:“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敬仰?你身边有没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有的人》。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注节奏与重音。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歌内容。
3.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结构: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有的人”,后半部分写“有的人”。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对比手法分析
- 分组讨论:诗中“有的人”指哪类人?“有的人”又指哪类人?
- 引导学生找出诗句中的对比点,如“骑在人民头上”与“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名字刻入石头”与“把名字刻在人们心里”等。
- 总结:这种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突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
2. 主题思想探讨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用“有的人”来命名这首诗?
- 结合鲁迅的生平事迹,理解诗人对他的崇敬之情。
- 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谈谈自己心目中的“有的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播放朗诵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 鼓励学生模仿诗歌形式,写一首“有的人”小诗,表达自己对某个人的看法或敬仰之情。
(五)课堂总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鼓励学生以鲁迅为榜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七、作业布置
1. 背诵《有的人》,并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2. 观察身边的“有的人”,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八、板书设计
```
《有的人》——臧克家
对比手法:
骑在人民头上 →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名字刻入石头 → 把名字刻在人们心里
主题: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
九、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中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但在时间安排上略显紧凑,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