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短文。这节课以“语言的精妙与智慧的碰撞”为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走进古代儿童的思维世界,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课堂伊始,教师并未直接进入文本讲解,而是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机智应对的例子。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在被问到“你为什么没写作业”时,回答“我正在写‘明天’的作业”,有的则提到在被老师提问时用幽默化解尴尬。这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后续理解《杨氏之子》中杨氏之子的机智回应做了情感铺垫。
接着,教师出示课题“杨氏之子”,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们踊跃发言,有人认为他聪明,有人觉得他有礼貌,还有人觉得他善于表达。教师适时点拨:“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这个孩子的世界,看看他是如何用一句话让大人刮目相看的。”
在文本解读环节,教师采用了“读—译—悟”的教学策略。首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尝试理解大意;然后,教师逐句讲解,结合注释和语境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言词语;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语言艺术。例如,“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教师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对比“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鸟”这样的现代白话表达,使学生感受到古文中简洁而含蓄的表达方式。
在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如果让你来回答“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你会怎么回应?学生们积极参与,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回答,如“那你是我家的亲戚吗?”、“那你是不是也姓杨?”等。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回到原文,指出杨氏之子的回答既巧妙又得体,既没有直接反驳,也没有过分谦虚,充分展现了其聪慧与礼貌。
课堂的高潮出现在角色扮演环节。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分别扮演杨氏之子、孔君平和旁观者,进行情景再现。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表演中,通过动作、语气和表情,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对话场景。这一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鼓励他们从杨氏之子身上学到“说话要讲究技巧,做人要懂得分寸”。同时,教师还布置了一项拓展作业: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杨氏之子》的故事,并记录下家人的反应,以此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既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又培养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通过这节《杨氏之子》的课堂实录,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精彩呈现,更是一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