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是一个特别的日子——端午节。这一天,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充满了家的味道和温暖。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前,奶奶就会忙碌起来。她会早早地去市场挑选新鲜的粽叶和糯米,然后开始准备各种馅料。红枣、花生、红豆、腊肉……这些食材在奶奶手里仿佛有了魔力,被精心包裹进一片片绿油油的粽叶里。整个厨房弥漫着粽叶的清香,那味道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除了包粽子,我们家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挂艾草。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邪避灾,保佑家人平安健康。清晨,爷爷会带着我去田野里采摘新鲜的艾草,回来后挂在门框上。艾草的香味混合着阳光的气息,让人感到格外安心。
端午节当天,家里总是热闹非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粽子、聊家常,笑声此起彼伏。有时候,父亲还会教我划龙舟的小技巧,虽然动作笨拙,但那份参与的乐趣却让我乐此不疲。傍晚时分,母亲则会端出一盘热腾腾的咸鸭蛋,配上一碗凉爽的绿豆汤,这样的搭配既解暑又美味。
当然,最令我期待的还是晚上放河灯的环节。我们把亲手制作的小纸船放入河水中,看着它们随着波浪缓缓漂远,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那些闪烁的灯火倒映在水面上,宛如繁星点点,美得令人陶醉。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家乡,但每逢端午节,我都会想起那些温馨的画面。家乡的端午节不仅仅是一场节日盛宴,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祖辈们的智慧与爱。
今年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希望有机会再回到家乡,再次感受那份属于家的温暖与幸福。毕竟,无论走多远,那里始终是我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