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四章《基因的分子基础》,其中《DNA分子的结构》是该章节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将掌握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其空间结构,理解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初步认识DNA双螺旋结构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细胞结构、遗传物质等概念。但面对抽象复杂的DNA分子结构时,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借助模型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理解DNA分子是由脱氧核苷酸构成;
- 掌握DNA双螺旋结构特征及碱基互补配对规则;
- 能够描述DNA复制过程。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图片资料和动手操作模型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 在小组讨论中锻炼表达交流技巧;
- 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相关信息以拓宽视野。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 培养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 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四、重点难点
重点: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规律。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DNA双螺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功能意义。
五、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归纳。
六、教学准备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PPT)、实物模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打印好的练习题纸张。同时也可以安排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并搜集有关资料作为课堂分享材料。
七、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 提问:“大家知道人体内的遗传信息是如何存储的吗?”引导学生回忆之前所学过的关于遗传物质的知识点。
- 展示一段关于DNA发现历程的小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约20分钟)
- 首先介绍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包括磷酸、脱氧核糖和含氮碱基三个部分。
- 接着详细阐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强调两条链反向平行排列、磷酸骨架位于外侧而碱基位于内侧等特点。
- 解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并举例说明A-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而G-C之间则有三个氢键的原因。
- 最后简要概述DNA复制的过程,为后续章节埋下伏笔。
3. 巩固练习(约10分钟)
- 组织学生完成配套教材上的选择题部分,及时反馈答案。
- 分组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DNA具有稳定性又能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4. 总结提升(约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重点难点。
-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DNA研究进展的文章,开阔眼界。
八、板书设计
DNA分子的结构
一、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
二、双螺旋结构特点:
1. 反向平行排列
2. 磷酸骨架在外侧
3. 碱基互补配对
三、碱基互补配对规则:A-T; G-C
四、DNA复制
九、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习题第1-3题;
2. 查找资料了解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
3.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尝试寻找其中存在的DNA分子。
十、反思改进
本次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重要知识点。今后还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策略,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